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厌学、抗压能力弱
我在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疗和临床心理干预中,接触过大量患有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强迫症和成瘾疾病的孩子。我发现在这些青少年中,有3种现象非常常见。
第一,很多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,有的甚至不觉得这不正常。
第二,部分青少年遇到挫折、困难时,抗压能力比较差,容易灾难化思维,导致情绪、心理崩溃,最后罹患抑郁症、双相障碍等。
第三,有很多孩子本来成绩特别优秀,属于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父母一度以此为豪,但孩子突然不想学习了,成绩一落千丈,而且好像想学的时候也找不回状态了,还得了抑郁、双相等精神心理障碍。
像上面这3种现象,厌学、抗挫折能力弱、忽然失去学习动力,这背后往往都与孩子成长经历中,遭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关。
但还有一个共性的原因——父母虽然不断督促孩子好好学习,但未引导孩子明白咱们努力读书,到底为了什么?更没有引导孩子尽早地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。
如果孩子树立了人生目标,他们更不容易在学习上感到抵触、厌恶,有更强的驱动力和自律性,自发、自觉地学习,一步步朝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前进。
希望父母要具备引导孩子塑造高逆商的意识,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尽早树立人生目标,立长志,用坚定的目标感去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困难。
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找到人生目标
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呢?这个问题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是一个难题,即使有了一定意识,一时间也难以着手。以下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,提供一些具体化的建议。
第一,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找到内心的榜样,利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孩子立长志。
第二,父母可以利用“五环理论”,引导孩子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。
我们在临床中对青少年患者进行系统化心理干预时,引导他们作出人生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。在跟他们谈论以后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事业时,我会经常会用到“五环理论”,也就是我们以后从事、追求的事业应该具备5个要素:
是自己感兴趣的;
我们力所能及、或能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相关能力的;
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;
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的;
是通过团队合作而完成的。
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及意向,先引导孩子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,再通过后面4个因素分析这个人生目标是否可行。
第三,寻找人生目标并不容易,也不宜操之过急,很多青少年不能一下子确定具体化的人生目标,这很正常,但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先努力学习,积累能力,然后在这过程中,不断寻找人生目标。
当孩子暂时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,父母可以先引导他们多阅读、多走出家门参加活动、体验社会和生活,提高自己的阅历,丰富情感体验,这都有利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多与别人打交道,了解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、理念和工作内容,尤其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成功人士。若孩子幸运地能遇到为自己提供宝贵意见的“指路贵人”,很可能少走很多弯路,尽早确立人生赛道。
而且,人生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,如果我们发现之前选择的赛道难以实现,我们可以及时调整。而且有时候,在我们不断学习、拓宽认知边界的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加值得追求的领域。